武汉疫情肆虐,正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关于本次疫情的具体情况,想必在各大媒体上,大家已经看过很多。
但在这场疫情中,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佩戴口罩、护目镜、勤洗手。“避免被感染”是眼下最好的对策,是做为被拯救者的我们,对这一代拯救者最大的尊重。
但这一定不是人类面临的第一次流行病,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而在未来的疫情里,我们是将要成为“下一代拯救者”人。
17年前,SARS(俗称“非典”)肆虐的年,那些在一线经历了非典的人们,他们如何回忆这场疫情?
借此机会,67读书会想与大家一起阅读一篇关于非典的回忆录,来自著名记者柴静的作品《看见》,这其中,或许有我们需要知道的答案。
至少你需要明白: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小编乱入
\
简评一句:
(1)非典是如何被战胜的?
年,鼠疫开始肆虐整个欧洲,前后持续了多年,造成了整个欧洲万人死亡,约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了17世纪中叶,鼠疫在欧洲持续了3个多世纪之后,就像它当初无声无息地到来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我们知道,疫苗是唯一能完美预防某项疾病的方法。药物治疗只能一对一的消灭带病体,而不能彻底消灭病原体。而直至年,第一支鼠疫疫苗才被研制出来,至今它仍存在有效性与方便性的不足,并不属于真正成功的疫苗。
换句话说,我们未曾根治鼠疫,只是在17世纪的某一天,鼠疫突然“放过”了我们。
年,西班牙流感病毒肆虐,保守估计0万人因此死亡,他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H1N1,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和鼠疫一样,从来都没有被真正辨认。
那么,非典呢?
不幸的是,直至年,人类才第一次在蝙蝠巢穴里发现了类似SARS的病原体,至今仍未研制出疫苗或针对非典的特效药。
和鼠疫一样,在3年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非典”疑似病例后,全球范围内再没有发现新的「非典」病例,就像它突然而至一样,“非典”也突然放过了我们。
如何能战胜非典?在此之前,必须先跟大家科普一下,新型药物的研制的困难。
医药行业,向来“投入高”“风险大”。一款新药从研发至人体实验至上市,期间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人生短暂,鲜有真正胸怀天下者从事真正的新药研发。
很早之前,在空气中暴漏伤口便很容易感染的“破伤风”也是不治之症之一,战胜中因伤病无法治愈而阵亡的士兵和直接中弹的士兵一样多,得益于抗生素的发明,破伤风得到了根治,几千万人的性命得到拯救。但此后几百年,抗生素的研发几近停滞,过长的研发周期导致人类研制药物的速度完全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从根源处战胜疾病,仍需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