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位于腹中,是一个比较长的,呈迂曲回环叠积状的管状器官。其功能如下:
1: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盛纳食糜,并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如消化机能失调,则可出现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指小肠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后,并将其分为清浊两部分。其中清者,即谷精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然后上输于脾,再由脾气转输于全身;其浊者,由胃和小肠之气,下输于大肠和膀胱。
3: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津液,以利小便而实大便。
小肠与其它的五腑一样,也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只要通畅,便一切安好。
而小肠经相对复杂一些。手太阳小肠经,起生于小指外侧尖端,沿手外侧至腕,过锐骨上,沿前臂下缘,出肩后骨缝,绕行肩胛相交于肩上,入缺盆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膈膜至胃,下行入属小肠本腑,有一支脉,从缺盆沿颈上颊,至眼外角转入耳内,又一支脉,从颊别走眼帘下部,至鼻,行眼内角,斜行而络颧骨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衔接,左右共38穴位。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第一穴是少泽穴。它在小指末节尺侧,距离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是小肠经的井穴,主心下满,就是用于急救。泽,八卦中为兑。而兑为女,所以此穴可治乳痛和增乳。诚然,如果配合膻中穴、肩井穴、前谷穴,则通乳效果便大大提高。它还可以治疗中风昏迷、目生翳膜等。
第二穴是前谷穴,其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是小肠经的荥穴,主身热。点刺放血可治小肠发热。按揉可治头项急痛、肩痛不得举等。
第三穴是后溪穴,其是八脉交会之穴,交督脉。它不仅可治疗小肠经的疾病,亦可治疗督脉的疾病。比如督脉引起的颈椎、腰椎疼痛。它还是小肠经的腧穴,主体重节痛,就是能治疗小肠经引起的关节屈伸不利,比如小指的腱鞘炎。其位置在第五掌指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
第四穴是腕骨穴,其是小肠经的原穴,意思就是此穴是小肠经元气流止的地方。艾灸此穴,可治小肠经的虚症,点刺则可治实证。只因小肠制造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脾,所以补益此穴,亦可治黄疸。黄疸是脾虚引起的。当然,补益时应配合中脘穴和脾腧穴。它还可以治疗手腕难移的毛病,即鼠标手。其位置在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处。
阳谷穴是小肠经的经穴,主喘咳寒热,是小肠经五腧穴之四。这里的咳,是咳而遗矢。矢,乃屁也。艾灸此穴,可治小肠虚寒病症,比如: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等;点刺此穴可治小肠阳盛之症,比如:便秘、小便赤短等。只因此穴在腕部,所以它也能治疗腕部的局部疼痛,亦即小肠经引起的疼痛。其位置在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向上一穴是养老穴。其是小肠经的郄穴。所谓郄,乃经气升聚的地方。此郄是阳郄,所以此穴可治小肠与心的痛症。因为阳郄主痛,而心与小肠相表里。此穴名曰养老,所以补益此穴可减缓人的衰老。因为补益养老穴,就是补益小肠,而小肠强健了,便可制造出更多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脾,从而滋养全身。此穴在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处。
支正穴是小肠经的络穴,与心经相连。而心为火脏,在发病的过程中,心常有余,就是心火常常亢盛。根据久病入络,病理相传的原理,心火可传给小肠,小肠的也可反传给心。二者如果实热太盛了,便可致皮肤生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瘊子。治疗时以泻出火邪为主。另外,给此穴点刺放血,亦可治失眠。支正穴在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向上一穴是小海穴。其是小肠经的合穴,主逆气而泄,也就是主治小肠气机的疾病。如小肠气机上逆,则可引发心肺燥热。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上扰心神,可致失眠、癫狂等神志病;而如果上犯肺卫,则可致肺热,引发咳嗽、咽喉肿痛等。点此穴放血可泄除上焦之热,亦即心与肺的热症。小海穴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上髁之间凹陷中。
肩贞穴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要穴,其配合艾灸肩髃穴、肩髎穴,以及对侧的天井穴,效果尤显。它也可治疗冈下肌痉挛,导致的手臂不能后伸的毛病。其在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臑腧穴是治疗肩周炎的穴位,不大用。因为有肩贞穴、肩髃穴、肩髎穴可治,它的光环便被遮盖了。其在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天宗穴是治疗乳痈和落枕的理想穴位,亦可治肩胛疼痛。此穴取穴很是方便,以对侧手,由颈下过肩,手伸向肩胛骨处,中指指腹所在处即是。
天宗穴向上,在肩胛冈上窝的中点,是秉风穴。秉者,把握、操持也;风,内风、外风,即邪风也。所以秉风穴可治疗风寒湿痹症:行痹,和风疹。诚然,秉风穴主要治疗外风之症,比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当然,只因它位在肩胛附近,所以它也看治肩胛疼痛不举的病症。
曲垣穴与秉风穴一样,同在肩胛冈的上缘,在内侧端的凹陷之处。主要治疗肩臂疼痛的病症,与秉风穴一样,也不可针刺,因为下面是娇嫩的肺脏。
肩外腧在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此穴很难摸取,因为第一胸椎被锁骨几乎覆盖了。只有低头,它才可显露出来。其可治疗颈项僵硬、上肢冷痛等。
肩外腧向上是肩中腧穴,其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可治疗颈项疼痛和外感风症。
天窗穴和天容穴,位置都在颈部靠近动脉的地方,所以两穴不大使用。这里叙述从略。
颧髎穴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它是治疗面部疾患的穴位。治疗时,尽量往上推按,不然影响效果。
听宫穴在耳屏的前面,在正中与下颌髁突之间的凹陷中,与耳门穴、听会穴,同在一个凹坑里,医者称之为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张口按揉三穴可治耳鸣、耳聋;艾灸可治聤耳:中耳炎。
这些是通常的理疗方法,下面再说说手诊手疗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