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前腓深神经受压综合征是由于踝部伸肌支持带下方腓深神经受压引起的一种病症,又称前跗管综合征。一、解剖与病理小腿深筋膜至踝关节稍上方增厚,在胫、腓骨前方形成小腿横韧带,在足背形成小腿十字韧带。小腿伸肌及腓深神经、胫前动静脉经过这2个韧带深面向足背行进。该神经支配小腿前肌群及第1、2趾间隙背面的皮肤感觉。若因骨折、脱位、扭伤或挫伤、局部水肿,致腓深神经、血管在此韧带下受压产生症状;或穿鞋不合适,系鞋帯过紧压迫亦可致本征发生。二、临床症状和体征足背部、踝部疼痛,夜间疼痛,休息痛明显,站立成行走可减轻症状。在第1.2趾间隙存有感觉异常或感觉迟钝。一般运动功能受影响轻微,虽然趾短伸肌的功能丧失,但因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的代偿作用,不易发现。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査,根据上述典型的病史和体征可以确诊。肌电图检査有助于诊断,可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四、鉴别诊断:诊断本征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跖筋膜炎等。1.跖痛这是一种症状诊断,多见于30岁左右的女性,以穿尖头高跟鞋者好发,最早的症状是前足掌部疼痛、灼痛或束紧感,严重者疼痛可累及足趾或小腿,一般在更换鞋子后缓解,检查时跖骨头外有压痛,可伴有胼胝,足趾可呈屈曲畸形。2.糖尿病的足部表现患者有糖尿病史。由于患者的小血管多受累,出现小血管硬化、变性,使累及的器官组织血供不足,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代谢退化。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抗感染能力减低,易引起感染。在足部表现为足趾缺血性疼痛,以小趾为多见,足部的振动觉、痛温觉消失,足内在肌萎缩,近趾间关节背侧(蚓状肌)中跖趾关节跖趾屈(骨间肌)障碍,从而可形成爪状趾畸形,严重者可有小趾坏死、感染。X线片可见跖部血管钙化阴影,足部骨质溶解疏松,夏柯关节炎。3.足部类风湿关节炎为全身性病变的局部表现,女性患者多见,局部表现为足底部痛,行走时痛重,跖趾关节最易受累。此后可侵及足的任何部位,可伴发腱鞘炎,关节周围沿腱鞘有肿胀、疼痛。晚期可出现前足畸形,如尖足、足内翻、足外翻、外翻等。发作时ESR增快,X线片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关节破坏及脱位等。4.足部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男性,初发时多在第1跖趾关节,发病急骤,疼痛剧烈,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有红肿,发作时疼痛可持续几天到几周,常反复发作,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发作期血尿酸可增高,关节穿刺液中如找到尿酸钙结晶可明确诊断,慢性患者X线片可见关节面附近有虫蚀样阴影。5.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引起足部疼痛、麻木,但腰间盘突出症不仅可以引起足底、足跟的麻木,还可以引起足背的麻木。同时伴有腰疼、大腿外部放射痛。CT可显示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以此可以鉴别。6.跖腱膜炎跖腱膜炎也可引起足部疼痛,但疼痛特点是间歇性的,晨起后疼痛,活动后减轻,继续活动后疼痛加重。跗管综合征引起的疼痛,常在活动后加剧,以此可与跗管综合征相鉴别。五、治疗跗管综合征的治疗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除非发现有占位性病变,或保守治疗无效,才考虑手术治疗,个别患者也可采用小针刀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封闭疗法等方法。1.保守治疗:对早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减少运动,注意休息,避免加重症状,穿着保护性长袜或穿着足跟底内侧楔形垫的鞋子。也可以使用合适的弧形支具或马蹄状的固定支具来固定踝关节,减少踝关节的活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由胫骨内踝后方做弧形切开。部分病者在胫后神经的深面有骨性隆起,可游离胫后神经,并向后拉开,切开关节囊将骨隆起凿去,并切除部分分裂韧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