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里的古籍修复中国慈善家

时间:2023/10/2 10:12:30 来源:无花果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

必须一直有人在修复才能保存这种独门手艺,一旦断掉手艺就会消失。

短视频中展示了古籍文献修复细节。图/受访者提供

本刊实习记者/马铭泽

古籍修复师廉成春的工作室坐落在京郊一栋板楼的顶层,房间朝向很好,南北通透,阳光总是正好洒在房间里那张宽大的长桌上。她每日在窗前伏案修补,修复工具被整齐码放在笔筒中,身后是一摞摞年代、材质、颜色不一的旧纸张。唯有工作台上的手机,连接起这门古老手艺与现实世界。

廉成春在网上发布古籍修复短视频已有一年多了。她会在工作之余按主题把自己的修复过程记录下来。拍摄完成后,她将视频简单剪辑到一分钟左右,再配上软件自带的音乐和简易特效发布在各平台上。

“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门技艺。当时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完全没有想到之后的传播效果。”她说。

“国家队”之外

视频的传播效果远远超出了廉成春的预期。

一段段以“虫子和书的故事”“补洞不补穿”“明代书页细节补洞”为题的短视频以最直观的方式分享着古籍修复的点滴,迄今为止收获了7.6万名粉丝。有人私信她咨询古籍修复技艺的学习途径,也有人委托她修复家里的旧藏,大家在评论区和私信里交流互动,廉成春因此结识了不少同行和朋友,也招来一些质疑。

一次,有网友在视频中发现廉成春修复古籍时没有戴手套,认为她作为民间修复师技术并不专业。面对这种不信任,她并不气恼,只是耐心回复网友,由于古籍纸张极其脆弱纤薄,如果戴手套会干扰修复时的灵活程度,修复师在工作时都会时时“净手”保证手部的清洁。

廉成春在修复时拍摄短视频。图/受访者提供

这样的误解只是小插曲,作为民间修复师,廉成春还有更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待遇不高。国家修复古籍是为了让文化延续,不属于商业行为,而民间修复主要对接的是拍卖行和藏家,他们当然会要求尽可能低的成本。”廉成春告诉《中国慈善家》。“修书和修鞋没什么区别,都是补补洞。”一位藏家对《中国慈善家》直言不讳。

《藏书报》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四十余家民间修复机构和二百名民间修复师。像廉成春这样开设独立工作室的是极少数。

对于古籍修复师来说,能接触到的书籍年代越早,越是对其修复能力的一种肯定。“像我这样能修到宋代古籍的民间修复师真的非常少。”廉成春说,“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两册破损严重、价值很高的元代古籍,当时就想如果有幸能够获得此书,一定要把它们修复好。”后来她竟真的如愿以偿,并且修复成果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

民间修复师廉成春工作室内景。图/受访者提供

修复工作不但繁琐,而且有时必须一口气修复完成。廉成春往往一修就是一整天,从白天坐到黑夜,家人都睡觉了她还在案前修补。由于修复需要在强光下细看书页,她长时间面对LED灯,眼睛经常酸痛不已。书页里往往满是灰尘,翻阅时也会被呛得咳嗽连连。此外,由于需要低头握笔,颈椎病、腱鞘炎、腰背痛都找上门了。面对种种“职业病”,廉成春依然乐在其中。

当年,在山西榆次轻纺美术学院(现已并入山西理工大学)初学古籍修复技术的她很快就被这些泛着墨香的书页吸引,决心踏入修复行业。当她发现偏重理论知识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自己,廉成春并没有急于就业,而是在亲戚的引荐下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修复手法,提升技艺。

自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图书馆开设了一批面向民间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学习课程。廉成春在开设个人工作室后再次去国图进修,并结识了业内的顶级专家。

小众绝学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古籍修复师杜伟生已在国图工作近五十年,他见证并参与了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早已退休的他还是会在空闲时到修复组转转,也会不厌其烦地对来访者指点迷津。

“民间修复有非常大的存在必要性。散落民间的古籍藏品不计其数,让民间配合着国家修复,效果会很好。”杜伟生立场鲜明。

在古籍修复行业工作了45年的“非遗”传承人、古籍修复师杜伟生在给社科院的学生们讲课。摄影/董洁旭

同时,他也认为短视频传播对于古籍保护很有价值。“做这方面的宣传并不是为了让很多人一拥而上去学习古籍修复专业,这种热度是浮躁的。关键是让大家知道我们修复组是在做什么。古籍里蕴含着的是传统文化,这是作为中国人不能丢的东西。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唤起公众的重视,最好从小学起就开设相关课程。”

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强调,“古籍修复技术的传承性非常强,古保办一直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ogdm.com/jqyby/2239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