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与信任让中医学子窥见未来——中医药的“康庄大道”
作者丨徐梓柯(重庆医科大学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
酷暑,为接触自然与感受室外人文风景竖起了一道名为“高温”的高墙,我选择走入室内,走到基层,持续一个月跟随“高淳名医”凌启云医生学习,在“三伏天”——中医药最受推崇的时间段之一,感受其在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味基层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气”。
医术与效果,让周围百姓的第一步选择是中医。在实习的过程中我最深切的感受便是一个字“累”,而我仅仅是一个观摩学习的准医生,那凌医生和其他诊治的医生该有多疲惫呢?造成这份疲惫最简单的答案便是病人多。大众对卫生院的普遍印象是输液室有不少人,其余的地方门可罗雀,而东坝卫生院中医科不一样,走廊上全是人,治疗床上也全躺着病人,旁边有许多人在排队看病或者等治疗床,常常听到病人呼唤这个或者那个医生的名字……
造成这样的“盛景”不外乎有个最简单直接的原因,这里看病有效——在这一个月里,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以凌医生为首的中医科医生的“妙手”,不管是咳嗽不止的病人,还是牙痛的病人,或是发热的病人,他一根细细的银针就能“针到病除”,而让凌医生美名远扬的小针刀技法让持续多年的颈椎问题,腰腿疼痛问题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甚至彻底治愈,让腱鞘炎这个比较麻烦的病在高超的针刀技法下能在五分钟治愈,面瘫的病人在针刀的调理下恢复了其原本容貌等等。
我从未如此深刻的感受,中医运用无处不在,传承百年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发挥其“简便验廉”之特质,治愈着新一代炎黄子孙的病痛。凌医生也正是通过对中医技法地熟练运用,让病人切实感受到了效果,也让我真的明白了新中医走下去的秘诀,多读经典,多实践。青年中医或中医学生不须为中医药事业的前景担忧,好医生,永远不会缺病人。
当信任变为信仰,中医成为周围百姓的持续选择。周围的百姓似乎有了这样一种习惯,生病了先去东坝中医科看看吧,凌医生一定能给一个答案,小到头痛脑热,大至筋骨疼痛,他总说“针一下吧”。我起初不信小针刀配合中药有如斯的神奇,在时间的见证下,凌医生和小针刀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诊治间歇,我从和一些病人的交流中更加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神奇。一位50岁左右的女性给我看了她脸的前后对比图,在针刀治疗下她的黄褐斑变浅淡了很多,一位1岁的小男孩在凌医生的治疗下,鼻炎近一年都没有复发,70岁左右中风口不能言的“老头”,在针灸、针刀和中药的配合治疗下能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中医药的神奇疗效下将对中医的信任慢慢变为了信仰,有什么病痛先问问中医,中国传统文化浇灌出的医药果实总能带来一些希望。
近年来,中医养生热潮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中医,东坝的居民们在对中医科抱有充分信任之下,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大人带着老人、小孩来贴三伏贴,居民们有事没事来中医科“报个到”,开点中药调理身体,亦或是时不时来拔个罐舒缓一下身体。中医药正在用其疗效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以昂扬的姿态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作为中医人,我们不应踽踽不前,因西医的接受度广而“自惭形秽”,应该用医术打破质疑,用疗效浇灌信任,用仁心书写生的新篇,在新时代新机遇下铿锵走出新时代的中医特色之路。
秉持整体观念,中医疗法已然成为病人的最后一步救赎。疼痛一直是困扰病患的一大难题,致病原因难找,疼痛定位不清等等更造成了诊治难这一问题。凌医生一直秉持整体观念,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为疼痛病人绘出一片晴天。在跟随学习的过程中他一再给我强调,中医一定要注重整体观念,这是治病救人之基石。他在诊治时常让病人离他有一定距离,他站在稍远的地方观察病人的整体形态,再决定下针的地方,常有病人质疑他怎么腿痛他扎小腹,手痛扎肩颈,但均在诊治后感觉患处松快了许多,病人不解,他戏谑地告诉病患“这是中医的秘密”。
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个地方的变化或是疾病显现部位的病变,病灶善于躲藏,只有准确抓住病灶,才能“一招致敌”。整体观念便是许多病人在四处求医无果后最后找到凌医生,他最终能帮助病人战胜病魔的致胜法宝。在未来学医行医的过程中,我们也应牢牢把握住中医最为特色的“整体观念”,并将其深入实践应用,走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自信的国医之路。
学医在于实践,学中医更在于实践积累经验。我很庆幸在暑假没有选择在家“摆烂”,而是走入基层,医院,去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去感受中医,去实践中医,也更加地热爱中医。这短短的一个月的实习经历更犹如一泓清泉浇灌了我心灵中喜欢中医药的树苗,其中感悟到的中医魅力与知识修剪了它的枝丫,让其能更加茁壮地成长,为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积蓄力量。我也相信,中医药文化能在新一代热爱它、传承它的人脚下走出属于自己的坦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