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指终于能伸直了,吃饭、打字都方便多了,一院来的专家太棒了!”上周,张女士医院高兴地说。
48岁的张女士家住邹区,自去年起左手中指不能正常屈伸,关节经常疼痛,导致生活非常不便。得知市一院定期医院坐诊,她便前去寻求治疗。结合相关检查,市一院疼痛科专家袁岩副主任医师得出诊断:腱鞘狭窄。医院超声科医师的定位引导下,袁岩开展精准的小针刀治疗,仅十余分钟就缓解了张女士的病痛。
像这样的案例在邹区非常多,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更好地守护着邹区人民的健康。“早在年11月,医院卜弋院区(当时的卜弋卫生院)即与我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这是我院在全市签约的首家紧密型医联体,双方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实行分级负责、双向转诊,完善医联体内急救转诊流程,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年8月,医院与我院共建第二期紧密型医联体,挂牌市一院邹区分院,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专科建设、远程医疗、技术提升、双向转诊等方面全面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为百姓健康带来福音。”市一院医务处主任杨敏说。
目前,市一院消化内科、内分泌代谢科、疼痛科、肾内科、普外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医学科、病理科等科室已医院建立联合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开展甲状腺结节的细针穿刺活检、超声引导下狭窄性腱鞘炎小针刀松解术、内热针、关节腔注射、中药经皮透药等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医院技术空白。医院的科室团队也快速成长,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在年被评为常州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年被确认为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
“以前,想做个胃肠镜检查都要去市里,现在在邹区就能做,而且还有无痛胃肠镜可以选择。一旦发现胃肠道息肉,还能通过电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并做病理组织活检。不仅如此,部分消化道异物取出、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等也都是常规开展,极大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医院副院长蒋科说。
不仅如此,双方完善医联体内急救转诊流程,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尤其是成为市一院胸痛中心胸痛单元后,急性心梗患者医院抢救和转运的同时即能完成与市一院胸痛中心对接,绕行急诊直入导管室,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提供支持。
为给当地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市一院医护团队还积极支援医院的“全+公+专+X”联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4年前,79岁的虞女士突发大面积脑梗死,虽经积极抢救但左侧肢体瘫痪、感觉性失语,长期在家卧床。今年7月下旬,医院邀请市一院专家库的康复师和营养师上门巡诊,提供精细化的健康指导意见。“专家库成员作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管理顾问,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如健康义诊、家庭病床、健康体检、定期随访等活动,共同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个性化需求和健康管理服务。”医院院长周曙俊说,“不仅如此,医院还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检验等五大中心,并通过市一院互联网门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专家看病。”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市一院专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通过专家门诊、教学查房、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疑难病讨论、会诊交流等方式进行指导。同时,还为医院优秀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培训机会,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年6月,医院放射科张培贤医生在市一院医学影像科邢伟教授及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凭借在影像诊断、临床科研等方面的优秀表现,在放射年会暨江苏省第二十四次放射学学术会议上获得“星火计划”百名基层放射医师对比剂安全应用培训优秀学员称号。7月,在江苏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年会上,张培贤还获得江苏省优秀基层放射医师荣誉。
医联体的建立是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也是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截至目前,医院共组建1个区域型医联体、2个紧密型医联体,与30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合作,通过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医联体单位就诊的患者同质化享受市一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为常州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陈荣春通讯员李祉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
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yuanshipeng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