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寒樂话
第一期
王笑寒访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
年,我们承办小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的时候,做了一些访谈,现在看起来还是收获满满。我们把一些之前的文章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也希望今后把这样的访谈坚持做下去。
周广仁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是当今中国最权威、最有国际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被人们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文中简称:周)
访谈主持则由天津茱莉亚学院常驻教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王笑寒鼎力担当。秉持了“严肃地玩儿钢琴”理念的王笑寒作为周广仁先生的高徒之一,也是一位从钢琴大赛中成长起来的钢琴家。(文中简称:王)这一次师与徒、新与老、个性与传统的面对面,又能在钢琴教育理念、钢琴演奏和钢琴比赛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拭目以待!◆◆◆王笑寒:“周先生拯救了我”关键词:师生关系王:周老师好,这次采访,一方面是想跟您聊聊中国音乐教育和比赛的相关话题,另一方面也想把我们师生经历中一些重要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我记得我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被您接手了,对我而言,您算是拯救了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李其芳老师带我去日本仙台参加比赛,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太年轻,没有办法理解李老师的要求和理念,以至于我们在性格上产生了一些冲撞。而且当时由于比赛压力,我的手也得了腱鞘炎。回想起来,那是我钢琴成长道路上,非常艰难的一个时期。后来您将我收为学生,带我比赛,陪我练琴,直到最后介绍我出国深造,相处的过程都非常愉快。您当时是用一种怎样的师生相处方式引导我的呢?周:在教学的过程,我觉得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学不仅仅取决于老师学问的多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积累的学问,但是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传给每一个学生,实际上是很难的一件事。对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教法。王:我好像就属于那种比较有个性的。周:是的,你虽然当时也就15岁,但是自己挺有主张,自学能力很强。我对你采取的态度就是放任式的教学。我相信你的能力,你的想法很好,那就用你的;如果我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你又很有想法,那么我们很可能会撞车。所以对你,我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放你,让你自己拿主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咦?挺好的,你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好事情,我也可以偷懒喽。王:(大笑)周:那种自己主张不多或者说比较听话的学生其实比较好教。因为师生之间有一种共识,老师教的是对的,跟着老师的要求做就会提高。所以,教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因材施教,师生之间才会有和睦的关系。王:我记得您带我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的时候,也很尊重我的想法。那次比赛有几个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心态上很放松。我真的很受益于这种师生相处和教学模式。周:这样我就达到目的了。你还记得吗?比赛第一天你练琴,我就问你,是希望我坐你旁边还是坐在那边(比较远的地方)。王:我记得很清楚!
周:我为什么这样问呢?因为我感觉你不喜欢有老师在你旁边盯着,让你改这个那个,那样反而会加重你的负担。我知道你有压力有负担,所以我就想办法让你自信,和你多交流,让你怎么想就怎么弹。我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就坐到那边去了,如果你真出格了我才会过来。
王:所以说老师除了传授学生技巧以外,对学生心理上的辅导是不是同样重要呢?
周:没错,作为老师除了要因材施教外,还要明确教学的广度。技术是一方面,心灵上的沟通也很重要。我知道你比赛有压力,就会在每天吃早饭时和你交流,让你自信。我信任你的决定,你反过来也会对我产生信任,知道我是一个支持你决定的老师,那么我给你建议的时候,你也更愿意去听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压抑学生弹琴上的想法,也希望年轻教师们在教学时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学生心理,重视心理学教育。
周广仁先生坐在家中满墙的书籍和CD前神采奕奕,她的学识与成就与她坚持学习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王:除了帮我调整心态之外,我记得您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弹奏时要放松。这一点我也受益良多,也请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教学方法。
周:其实当时是因为我正好在研究这个问题。在一次国际比赛的交流中,JosephGat提到了我演奏的乐感很好,但是演奏方法还是老式的,只是手指跑动,没有充分运用手腕和胳膊。当时他教了我几节课,还送了我一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回来以后我就开始研究这种演奏方法了。我想我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老式的,所以,可能在对你们的教学中有意无意的进行了演奏方法的更新。当然,对你我主要还是在音乐上进行引导,我相信你自己会找到比较好的方法。王:的确,在跟您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弹琴更放松了,也更自信了。后来您还介绍了很好的老师ArieVardi给我,他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您当时的初衷是什么?周:ArieVardi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很容易成为朋友,我很喜欢他。你这种个性比较强的学生还是适合跟包容度比较强的老师。我觉得ArieVardi很适合你。王:真的很感谢您引导我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把比赛当作演出”关键词:钢琴比赛王: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对我的演奏生涯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周:那次比赛之后,你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多了。王:我记得当时自己很有个性,要求自己选曲目,您当时对我特别支持。周:我是很尊重你的。参加比赛的时候,定曲目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当时我也很紧张,但是我对你的能力是信任的,我知道你平时听唱片比较多,许多曲目知道的也比我多,所以我对你是放心的。王:我记得当时您建议我弹舒曼的曲子,您对舒曼的音乐语言非常熟悉,把握更大。而我恰恰是个刺儿头,坚持要弹舒伯特。周:但你演奏得很成功,后来有当地观众说你演奏舒伯特的时候,把握住了作品里的德文味道。一些评委听了你演奏的曲目时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ArieVardi也是在那时记住了你。王:那么您认为在比赛中,评委们喜欢什么样的演奏风格呢?周:不同的演奏方式能给我不同的启发,我属于比较包容的,不会一定要求特定的曲目和演奏方式。不过我还是不太喜欢一些过于表现个性的东西,比如刻意地去炫技。我还是倾向于比较严肃的演奏方式,参加比赛时还是规范一点比较好。王:是的,比赛的成功曲目新颖是一方面,您对我说过一句话:“把比赛当成演出”,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让我正视了比赛的意义。周:为了比赛而比赛在心态上就是不对的。图为:天津茱莉亚学院
王:您能给参赛选手们一些建议吗?周: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好心态,把比赛当成一场演出,不要带太强的目的性,那样反而会增加压力。对你而言,比赛是你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因为你取得了好的成绩,但这并不是比赛的初衷。一次比赛能获奖的只有几个人,而对所有参赛选手而言,这里都是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不要将比赛想得太功利。
“只有人成长了,音乐才会跟着成长。”关键词:出国留学王:的确如您所说,比赛可以说是我的转折点,通过比赛,我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艺术道路也走得更加广阔了。现在很多家长希望复制这种成功模式,希望将孩子送出国外学习。您对这种出国留学热怎么看呢?周:留学这个问题,我还是坚持有机会都应该出去看一看。毕竟西方音乐,说到底不是我们的东西,应该出去泡一泡。但是什么时候出去的确很关键,基础一定要打好。在国内打基础是好的,技巧上的东西我们的老师教得非常仔细,而国外的老师就不一定管你,只会给你提很高的要求。我觉得如果基础打牢了,有足够的能力了,就可以选择出去。图为: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王:国外的学习环境是什么样的,您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周:我有一个学生回来跟我说,他一个礼拜上两次主课,周一、周四各一节课,周一开始识谱,周四就要求背奏出来,中间不管多难多大的曲子都要一边识谱一边背谱,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在国外老师是不会和你客气的。所以,出去之前能力一定要够,把基础打牢。王:您觉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走出去深造,对吗?
周:出国留学我是完全赞成的。学习是广义的东西,不只是练琴,出去在国外生活一年,感觉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成长,是经历上的一些东西。接触的东西多了,眼界便会开阔了。只有人成长了,音乐才会跟着成长。(全文完)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