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防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医院
拼搏创新发展关爱
14天,40名医护人员,收治住院95人,转出62人,收治重危病患23人,抢救7人次,核酸检测余人次,诊治发热门诊患者人……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
40名白衣战士
惊心动魄的14个日日夜夜(二)
14天前,与其说他们是第二批进入发热隔离病房,还不如说他们是重新回到抗“疫”阵地。他们一行26人,曾是战“疫”打响开始,最先入驻发热隔离病房的勇士。
2月28日,又一个14天过去了,马上就要出来进入医学观察,但是他们的队伍不减反增,14天,40人,小时,收治95人,转出62人,收治重危病患23人,抢救7人次,门诊人……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又都是怎样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他们又都经历了什么?
“防护服”,一个刷屏的词语,看起来是那么笨重,却是医务人员的“战袍”。每一次医护人员相互“武装”,然后在背部写上自己的名字或鼓励的话语,摆出各种poss拍照,精神抖擞的进入阵地。看起来充满阳光,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身战袍加身有多难受。
“我们为病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护目镜经常有雾气,静脉采血,一个简单的护理操作在隔离病房完成起来都很不容易,看不见血管我们靠手摸,针入血管后看不见回血我们凭临床经验判定,看不清采血量我们寻求病人的配合,我们关心病人,病人配合我们,护患关系是如此的和谐……召必至,战必胜,我们将一路向前!”面对超负荷的工作,隔离病房内的她们,累极了就抱在一起哭一会儿,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因为她们知道,苦和泪笑着面对,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隔离病房没有陪护,所有的工作都是由护士完成,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达13人,除了护理工作,她们还承担了陪护、家属的工作,在完成医疗工作同时,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喂水、喂饭、翻身、扣背、接大小便、换纸尿裤等,还要承担病房的打扫、消毒、生命体征监测,再加上治疗、心理护理等,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经常无法正常下班,10多个小时厕所不能上,出隔离病区脱完防护服消毒后第一时间就是跑厕所。回到住处就想洗澡,吃饭,睡觉,工作量超乎想象的大。但是,患者们一点点肯定和信任,就是她们为之努力的动力。虽然穿着隔离衣不透气,脱下手套的手上都是疹子,戴口罩耳朵都磨出血,穿靴子腿上磨出血印子,但是看到患者能一天天的好起来,这些付出都值得!
护理组长赵小丽,心跟随着疫情的蔓延而焦急奔跑。战“疫”刚刚打响,她连续七天没回家。1月22日,离家组建发热病房,29号回家隔离休息,2月10日开始培训,2月14日再次进入发热病房。刚到病房时,二楼患者已经住满,三楼还未启用。2月15日晚,三楼收治了第一名患者,第二天三楼就陆续开始收治患者,来的患者年龄大,病情较重,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基础护理多……患者增多,就意味着工作量大。在护理人员少的情况下,赵小丽穿上防护服在隔离区一呆就十四、五个小时,由于防护服不透气,手上、腿上、腰上起满了疹子…从隔离区下来,还要处理白天未完成的工作,每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很快,患者就增至42人,满床超负荷状态不说,60岁以上的老人就近20人,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既要完成护理工作,保障患者安全,还要完成消毒工作,工作量增加了几倍。由于重患多,几乎每天都有抢救,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心肺复苏一按就是半个多小时,14天共抢救5名患者。有一天,发热门诊转出了15名患者,护士要进行终末消毒,摆了满满的一地38袋医疗垃圾,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医护人员的工作用品、隔离防护也由她一一归类、码齐。赵小丽的电话在不停的接、打。随手记下要办的事宜,代领物资,协调方方面面的工作,就这样每天都忙到深夜……
“戴2层手套,采集咽拭子、采血,难度就很大了,戴6个小时的手套,而且是双层,等到下班时手都不敢碰,一碰就疼。”摘下手套,手心里赫然出现的水灵灵的水泡看起来触目惊心,创伤手外科护士刘美杰在发热门诊工作了16个小时,咽拭子采集量特别大,多人的核酸检测,拧了多瓶的核酸瓶盖,连自己的手是什么时候磨出的水泡都没注意。第二天,刘美杰仍然继续重复着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去摘下手套时手心钻心的疼痛,才发现水泡已经被磨破了,手臂上也起了一个水灵灵的泡。但是刘美杰仍然乐观的说:“再累、再难又能如何呢?虽然疼,但还是挺兴奋的,这算是奋斗的果实吧!”
康复医学科护士刘欣欣,将年幼的女儿,送到了自己的母亲家中。临别时,女儿抱着她哭了好久:“我要妈妈,我不让妈妈走!”刘欣欣耐心地做女儿的思想工作,终于赢得了女儿的支持。发热门诊每日任务艰巨,工作忙碌,平均每日接诊50余人次,最多一天可接诊余位患者。采血,采集咽拭子、陪同患者做CT,都是在未知的情况下与风险伴行。但是想到对女儿的承诺,想到早日战胜疫情,让更多的家庭团圆,自己承担风险也值得。
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孙妍,主动请缨进入发热门诊。发热门诊会经常碰到儿科患者,孙妍便主动协助护士采集标本。有一次送来了一位大娘,刚进发热门诊就突然出现心脏骤停。医生张辉,护士长孙妍、护士金静、刘欣欣立即进行抢救,做心肺复苏时,防护服里的衣服一会就被汗水打湿了,防护镜里也全是水气,看不清楚,但他们没有放弃,尽最大努力抢救。
产科病房护士付丽,原本8小时就能下班,但因为患者多,她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才能下班。鼻梁上,脸颊上都是口罩磨破的伤痕,膝盖也因为患腱鞘炎导致红肿,却仍然坚持上夜班。
全科医学科护士张金超,第一次进入发热病房的时候,张金超手就过敏,耳朵起泡,此刻又因为长时间带口罩,旧伤未去,又添新伤,耳朵成了重灾区,但是她贴上保护膜依然坚守。身体上的疼痛张金超不在乎,表现得很坚强,可是她的内心却柔软善良。有一个刚入院卧床的大娘跟孙子打电话哭了,张金超正好在病房打扫卫生,看到大娘哭,她也跟着哭……明知道口罩会被打湿,但是依然控制不住。她们是爱心满满人间天使,在需要的时候马上化身为冲锋陷阵的战士。
2月16日,老年病科护士毕思远接到支援发热病房的通知,不到两个小时就到岗上夜班。穿上隔离服的一个小时,毕远思因憋闷一直在喘,慢慢适应后就开始忙碌。2月19日下午,一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女患者突然呕血,吐了将近0毫升的咖啡色胃内容物,接近休克状态,血管基本上看不见了,毕远思戴了两层手套,凭着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扎了两个静脉留置针。
由于重患和急诊患者较多,科护士长魏明霞紧急调配人员,夜班护士马玥、张丹、张金超,来不及吃完饭,连续作战,厚重防护服丝毫没有影响大家抢救的速度。像这样的抢救经常发生,重患多,操作也多。罗海兰,李亮,韩双婷三位护士长也成为支援发热病房的主要力量,加上赵小丽护士长,四位护士长分别带四组,天天都是最早上去,最晚下来的,她们以实际行动带动着大家,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十足。
一个年轻的患者对护士毕远思说:“你知道你们像什么吗?就像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温暖,让人安心,不管我们多害怕,看到你们忙碌的身影,我们都会无比的安心。”在发热病房的14天,哭过,笑过,绝望过,但是大家挺过来了,她为自己是护士感到骄傲,也为能在抗“疫”战斗中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庞姗姗,负责医护通道和三个缓冲间的消毒、一日三餐等工作。虽然工作看起来简单,却是最忙碌的人,每天早起后,1到3楼楼梯间、缓冲间,进行消毒(地面,物表,空气消毒,靴子,拖鞋等),一天三次爬楼梯送40多个患者的三餐,每天收2次生活区的垃圾,平均每袋垃圾9公斤左右,每天12袋左右,多的时候30多袋垃圾,还把垃圾都运送到指定污染区。庞珊珊24小时待命,晚上遇有抢救,还要取药,送血,平均每天走路多步,负重爬楼10层左右,繁重的工作,使她患上急性滑膜炎,膝盖处有积液,需卧床制动,但她依然没离开岗位,直至病情严重实在走不了路,她还拖着伤腿,手把手指导,做好交班,坚持到最后。
消化内科护士马玥,一次夜班上,她有点腹泻,可是为了晚上夜班有力气干活,她还是想着勉强吃一点。可是她刚刚拿起饭盒,就听到:谁是小夜,上楼抢救!马玥二话不说,放下手里还没来得及打开的饭盒,迅速换好隔离衣,上楼参与抢救。患者是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正是消化内科疾病。马玥以专业的技术配合医生完成抢救,使患者转危为安。一直忙到凌晨换班,马玥一面忍着腹痛,一面忍着饥饿,摘掉口罩,耳朵上的刺痛才让她发现耳朵已经破溃掉了一块皮,身上因为忙碌出汗,防护服又不透气,被捂的全是红疹子,瘙痒不止。又累又饿,又疼又痒,马玥躺在床上,眼里满是泪水……但是想到白天患者临走前对她鞠躬感谢时,一身的疲惫和身上的各种不适都不见了。
对于甲乳外科护士李晓童来说,在隔离病房每一天的经历,都是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的经历。隔离病房的特殊装备,都给平时很轻松地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病房一位咳嗽的大娘需要静脉输液,因为戴着护目镜,看见的血管都是模糊的,戴两层手套摸血管也特别困难,为了避免给患者扎第二针,都是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才敢扎针,这位大娘在病房住了三天,出院前给她扎针的时候,这位大娘还记得李晓童,她说,你这个针扎在胳膊这位置真好,干啥都不耽误,你们的技术真高啊,谢谢你们这几天的照顾,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太感谢你们了!李晓童的女儿快四岁了,她会跟妈妈视频的时候夸赞妈妈是个大英雄,请妈妈放心,回来时要好好拥抱妈妈。懂事女儿的崇拜,让李晓童也觉得很骄傲和自豪!
呼吸内科护士曲端,是最特殊的存在。最初成立发热病房,她就进驻隔离病区10个小时,第二梯队人员进入发热病房后,有一名护理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进入隔离区,曲端接到通知后再次提前进入隔离病房,这回又同第三批一道依旧在隔离病房驻守。梯队人员调整替换,她比其它人工作时间都长,身体上的负荷、心里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累。三号楼二层三层收满了患者,不管她在哪层工作,只要患者有处置,她都挺身而出,快速前去处置。身上长了皮疹,但曲端不说痒、不喊痛,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申萍是新生儿科一病区层级组长,她主动请战进驻发热病房,发热病房有一位身躯瘦弱的大爷,不能说话,长期卧床,还有带入性压疮,为了让大爷舒服,申萍不管多忙,总是及时给他翻身,大爷虽然不能说话,但是能读出他目光中的感激。申萍在工作中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心护理患者,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2月27日,护理部临时调派申萍协助下一梯队护理工作并延迟撤离的工作安排,下夜班申萍二话没说,迅速前往住院二部报道,帮助第三梯队护理人员穿防护服,对四个病区的三个缓冲区的物品进行配备、同时在各区域粘贴醒目标识,方便护理人员观看,指导发热病房生活区负责人取送相关物品、检验标本流程,同时协助当班护士了解工作流程,直至深夜,第二天又进入三号楼隔离区进行终末消毒工作……为了打赢这场阻击战,她不惜负重前行。
严剑,你害怕吗?她回答“出发前我心跳加速,但当我看到新冠肺炎的确诊患者,迫切需要救治的报道,我被震撼了,我必须请战。”严剑,个子不高,体重不到80斤,却能够搬动一百六七十斤的卧床患者,能够一天下来完成病区20多名患者的常规输液、检验采血、基础护理等处置后,还能把20多个病房进行彻底的消毒。小小的身躯,大大的能量,当问及她为什么这么拼的时,她的回答很简单:“不是不害怕,是使命和责任让我坚守岗位……”
急诊病房护士马萍,在隔离区内,除了正常的护理工作外,还承担了家属、护嫂、卫生员的角色,在隔离区外协助办理出院、转科等工作,仅2月27日一天,办理转科就有30人次,她迅速帮助患者向新病区转运。三号楼腾空,随即面临着大量的终末消毒工作,为了不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进行,马萍主动请缨进入隔离区,做终末消毒的前期准备工作,从配制含氯消毒液,到两层病区的每个角落的喷洒消毒。短短14天,马萍每日累计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有一次历经5个小时的抢救结束后,她累得已经虚脱了。然而别人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却说,很累,但是一切都是值得的。
儿科护士刘雨晴,在儿科的时候,接触的都是小孩,操作比较单一,来到隔离病房后,病房里基本都是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需要学的操作比较多,比如导尿,鼻饲,吸痰,各种大抢救等等。刚来的第一天刘雨晴上小夜,一下就崩溃了,什么也没见过,甚至连给成人换纸尿裤都不会,急得直哭。血液肿瘤科护士长李亮在工作上一直教她,帮助她,护士马萍、孙文惠也一直安慰她,短短14天,刘雨晴成长的特别快,学会了很多技能,自己可以独挡一面了。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刘雨晴能成长为一名战士,正是真枪实弹的战场上熔炼的成果,她特别感谢这次机会让她参与其中,更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儿科护士孙文慧,自从进入隔离病房,就忙于各种护理操作,在14天的工作中,昼夜奋战,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是都尽所能的完成最好,她在工作期间来回在病房中穿梭,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汗水浸湿了防护服,防护镜里常常蒙上了水雾,口罩也给耳朵勒起了大泡,双脚拇指甲沟炎,指甲挤出了瘀血,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是她没有怨言,为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战斗。
2月25日,是老年病科护士刘百惠的生日,刘百惠的老公为她送来了生日蛋糕,隔离病房的兄弟姐妹们与她同唱生日歌,共同庆祝。刘百惠说,隔离病房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大家相互鼓劲儿,一起努力。他们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悉心照顾。病房里有个骨折的大娘,因为行动不便,家人又不能陪在身边,情绪比较焦虑。每个医护人员上班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她房间陪着说说话。有一次她跟刘百慧说:“姑娘啊,我虽然看不清你的长相,但是你说话的声音特别像我孙女,我好想我孙女。”说着大娘就哭了,刘百惠也流下同情的眼泪。他们坚守在“疫”线,不能与家人一同庆生,但他们并不孤单,他们有身边战友的声声祝福,有患者的依赖,他们互相帮助,并肩作战,一定会赢得胜利。
最值得一提的是科护士长魏明霞,一直是所有护理团队背后的主心骨,人员部署,物资调配,护理阵地在哪,她的身影就出现在哪。自大年初二开始接管发热病房,从来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尤其是自从患者数量增多,护理工作量加大,隔离病房里的护士长必须进入隔离区补充人力不足,魏明霞就主动申请进入隔离病房,在清洁区协调各种工作、准备物资、管理40多工作人员的饮食起居,随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左右才回家。
14天里,一个病区的人员配置,却干出了相当于两个病区的工作量,卧床的患者,重症患者太多,每个班都在加班,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不能吃饭、不能喝水,每个人下来都是快要虚脱的状态。满病房满床的患者,还要不停地周转,白天转出,终末消毒后就又来新患者,每天都在不停的忙,终末消毒的工作量又特别的大,护士累的脚底板都起泡了。即便如此,护士们都在尽力满足患者的各种要求,患者发热,需要热水,护士不厌其烦的为患者打水,患者消化道出血,吐的床单上到处都是,护士再为他们收拾,有的一个班要给卧床患者换十多条尿不湿。开始的几天,护理人员不够,工作量又特别的大,经常会有抢救的,白天抢救,夜班护士上去支援,夜班抢救,白班护士上去支援,这些在家都是父母面前的娇娇女,没干过重活的女孩子,在隔离区里,都变成了女汉子,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士。
从隔离病房里奋战14天出来的护理姐妹们,她们的皮肤没有一个是完整的,她们的身体是极度疲惫的,但是她们的所有付出却都是值得的,正如南丁格尔手提的灯,护士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象征着“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星星之火,照亮所有抗“疫”战线上奔向光明和希望的路。
2月28日,历经14天的艰苦奋战,这40人终于离开隔离病房,进入宾馆进行医学观察,但是抗击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三号楼的隔离病房调整为缓冲病房,科护士长魏明霞、护士长赵小丽带领着护理团队还要继续清扫和消毒工作。为了第二天三号楼消毒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为了让辛苦了14天的护理姐妹休息,血液肿瘤科护士长李亮、护士马萍、张冬雪、刘雨晴、孙文慧、刘欣欣主动请缨,撤换床单,所有房间喷洒消毒工作。
14天,40名医护人员,奋战小时,收治住院95人,转出62人,收治重危病人10人。抢救7人次,核酸检测余人次,发热门诊病人人……这场战役打得异常艰辛,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用一串串数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抗击疫情,他们全力以赴。短暂的休整,就是为了走向樱花盛开!
战斗还没有结束
还有很多的伙伴继续着抗“疫”的斗争
向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
谢谢你们夜以继日的坚守
谢谢你们不畏艰难的逆行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
这样明媚的笑容
能够重新绽放在所有医务人员的脸上
致敬每一位
在战场上鏖战的龙医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